<var id="nbpnp"></var>
<var id="nbpnp"></var>
<cite id="nbpnp"><span id="nbpnp"><listing id="nbpnp"></listing></span></cite>
<var id="nbpnp"><strike id="nbpnp"></strike></var>
<cite id="nbpnp"></cite>
<var id="nbpnp"></var><var id="nbpnp"><strike id="nbpnp"><listing id="nbpnp"></listing></strike></var><cite id="nbpnp"></cite>
<menuitem id="nbpnp"><strike id="nbpnp"><listing id="nbpnp"></listing></strike></menuitem>
<menuitem id="nbpnp"><dl id="nbpnp"></dl></menuitem>
<var id="nbpnp"></var>
新聞資訊

新聞資訊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發布日期:2021-03-31 00:00 來源:http://www.daily-reviews.com 點擊: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進“十四五”期間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近期生態環境部和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此次《實施方案》的發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立足“三農”和新時期發展需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國家糧食安全“雙贏”目標的決心和意志。

過去30年,為追求糧食高產、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我國化肥、農藥和農膜的使用量增加2倍-4倍,農業化學品的過量投入增加了農業面源污染的風險。施入土壤中的肥料養分以多種途徑排放到環境中,如肥料氮可通過氨揮發、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地表徑流和淋溶等途徑進入大氣和水體,磷可通過徑流、侵蝕、淋失等進入水體,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和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土壤中殘留的養分過多,也可能會增加養分損失和環境污染的風險。最新監測表明,化肥氮施入土壤后以氣態損失的比例約占施氮量的20%左右,通過徑流和淋溶損失的約占10%。通過近20年連續監測,發現近30年來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大氣氮沉降增加了60%,其中近2/3來自農業源。與氮相比,磷在土壤中相對穩定,移動性差,施入土壤中的磷很大一部分會被吸附或固定,但土壤磷一旦超過環境臨界值,損失到水體的風險就會快速增加。研究表明,我國農田土壤有效磷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7.4毫克/千克增加到目前超過20.7 毫克/千克,果園菜地等高投入農田土壤有效磷高達70毫克/千克-110毫克/千克,土壤磷的累積已經成為面源污染最大的潛在因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種植業總氮和總磷排放均占全國水體污染總排放量的24%左右。以長江流域為例,農業面源污染占長江水體氮磷輸入的50%以上,過去30年間我國長江流域可溶性無機氮磷含量增長4倍-5倍,貢獻近海氮磷排放的60%和88%。因此,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提升農業綠色發展能力,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是我國今后一段時期需要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

自2015年原農業部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與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以來,我國化肥、農藥、農膜用量均得到了有效控制,首次實現化肥農藥農膜用量連年負增長。2017年我國種植業總氮和總磷水體排放較2007年分別減少了88萬噸和3.3萬噸。全國七大流域和湖泊的氮磷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長江流域首次實現消除劣Ⅴ類水體。盡管如此,我國面源污染形勢依然嚴峻。2019年我國化肥施用量達5404萬噸,化肥施用強度(326千克/公頃)仍超國際安全施用水平建議的225千克/公頃。2020年我國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平均為40.2%,仍比歐美等發達國家低10-20個百分點。農藥和農膜投入量分別為139萬噸/年和241萬噸/年,雖出現增量拐點,但施用量依然處于高位;農藥不合理施用現象在我國仍普遍存在,農藥利用率為40.6%,低于發達國家的50%-60%,我國農田土壤農膜殘留量高達118萬噸,農膜回收率低于60%。養殖業面源污染風險逐漸凸顯,其總氮和總磷排放量在農業中占比分別由2007年的37.9%和56.3%上升到2017年的42.1%和56.5%,水產養殖業的污染物排放比例較低,但總氮和總磷的絕對量仍呈上升趨勢。此外,我國流域水體農藥、抗生素、病原菌和微塑料等新型污染物的風險開始凸顯,給我國水環境保護增加了新的挑戰。

新近發布的《實施方案》確定了以削減土壤和水環境農業面源污染負荷、促進土壤質量和水質改善為核心,按照“抓重點、分區治、精細管”的基本思路,制定了2025年和2035年分階段重點目標,在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機制、監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主要任務,并明確了在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重點區域開展試點示范工程,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持續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還需加強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加強技術創新,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不斷降低農業面源污染。

技術創新是做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先決條件和根本出路。實施技術創新的重點是源頭減量、綠色投入品創制和精準使用以及綠色減排等技術。首先,要創新化肥、農藥、農膜等投入品的源頭減量技術。建議引入環境容量指標體系,對全國和區域農業生產所需各類資源實施投入總量定額控制,通過環境卡口的方法尋找“卡脖子”技術突破口,自主創新關鍵技術,系統實現源頭減量、總量控制的目標。其次,要創新農業綠色投入品及其精準使用技術。在當前國家化肥農藥用量已經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要進一步加強低排放、低殘留、智能化新型綠色肥料和農藥產品的研發,強化機械化、智能化、精準化施肥施藥技術的創新,強化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中的應用。最后,要根據農業面源污染的發生規律,制定科學精準的治理方案,創新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技術和生產生態協同技術,將農業化學品的環境影響降至最低。

二、構建全產業鏈整體解決方案,增強系統減排增效能力,創新防治體系。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以系統思路從全鏈條角度尋求根本的解決方案。農業本身就是一個從資源投入到生產過程再到人類消費和環境保護的全產業鏈系統,整個鏈條中的各個環節及其連接界面都是資源利用與環境排放的關鍵點,它們連接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多環節易泄漏的環境影響系統。因此,必須準確找到主要污染物環境排放的重點環節和關鍵界面,開展有針對性的減排關鍵技術創新,進而系統提升全鏈條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排放。據此,需要構建農業全產業鏈綠色投入品、綠色生產、種養結合、綠色消費、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等一體化的系統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完善產業鏈融合綠色發展的機制與政策,促進系統升級,實現全鏈條污染防控與減排,推動綠色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

三、構建區域“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綠色發展模式,推動政策和技術落地。

構建區域綠色發展模式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和共生共存的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國家糧食安全“三贏”為核心目標,尊重規律,前瞻謀劃,統籌考慮區域自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容量、農業生產目標和特征、社會發展需求等多項綠色發展指標,“自上而下”系統設計區域農業生產規模、結構與技術模式,科學調整區域農業供給側結構與優化空間布局;深度剖析技術推廣與應用的關鍵限制因素,通過政府引導、市場規范、社會行動,推動綠色減排與污染治理技術大面積應用;充分發揮縣域或流域各部門、各主體的能動性及其聯動,創新“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區域綠色發展模式,全面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方案的落地實施,推動農業綠色轉型。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環境報


相關標簽:中國環境,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土壤修復,生態修復,江蘇土壤修復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江蘇圣泰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將軍大道151號

電話:025-66091082

傳      真 : 025-84587267

郵    箱:jsst_scb@126.com

網址:www.daily-reviews.com

foot_ewm.png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http://www.daily-reviews.com/ 江蘇圣泰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專業從事于土壤及地下水調查,土壤及地下水修復,環保工程, 歡迎來電咨詢!
蘇ICP備17000151號  Powered by 祥云平臺  技術支持:華企立方
免费无码国产在线小说,国产野战正规军全集在线观看,午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手机免费看,国产一国产一级毛片aaa,久久久久亚洲无码AV专区